在夏至的阳光照耀下,62岁的潘奶奶轻触耳后的人工耳蜗外机,孙子的欢笑声与窗外鸟语如清泉般涌入耳畔。一个月前,她还在左耳流脓和听力骤减的痛苦中挣扎,医生的诊断书上显示“双耳胆脂瘤,双侧极重度耳聋”,几乎让她与声音的世界划上了句号。在贵黔国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学渊教授团队为她成功植入左耳人工耳蜗,不仅清除了病灶,更使潘奶奶在花甲之年重新获得了“新声”。这次手术是贵黔医院在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落地后完成的第三例人工耳蜗手术,而贵黔医院自开业以来,已成功完成超过三百例这样的手术。
随着人工耳蜗单个设备价格从20万元减少至约5万元,降幅达到75%,自7月1日起,部分耗材纳入贵州的医疗保险政策,使得更多听障患者迎来了“有声未来”。在贵黔医院,张学渊教授凭借20年手术经验,推动耳鼻咽喉医疗技术的突破。当他在手术中精准植入不足5毫米的电子装置时,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中国听力医学发展的三十年缩影。在20世纪80年代,多通道人工耳蜗的诞生为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希望,1995年国内首例手术成功,张学渊教授至此便站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
由于高昂的价格,许多家庭在面对单侧植入的20-30万元费用时选择了放弃,听障儿童的康复之路异常艰辛。2009年,国家推出“贫困听障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张学渊教授由于目睹了贫困家庭的困难,立志在贵州建立一流的耳鼻咽喉专科。2019年,他加盟贵黔医院,开始在西南地区推广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
在贵黔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际顶尖的耳内镜系统、听力诊断设备和术中神经监测仪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了坚实基础。张学渊教授曾以3000万元打造国际化诊疗体系,建立起影像诊断、术中监测和术后评估一体化系统,为手术提供精准的导航。如此多学科协同的合作,确保了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为理解患者的需求,张学渊教授构建了MDT多学科会诊体系,在手术方案制定时,听力学家与语言治疗师紧密合作,心理专家也参与到患者的情感支持中,实现了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的全周期精准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听觉重生”方案。
在推动健康平等的道路上,“听见世界,是最基本的人权”,这是张学渊教授和贵黔医院的信念。2020年,贵黔医院与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签约,成为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的定点手术医院,承担从筛查到调机、评估的全流程责任。此外,团队还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公益筛查,将希望送至患者家门口。
在张学渊教授的领导下,科室已成功完成超过300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的年龄从8个月到75岁不等,且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效果显著。同时,作为“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国家定点手术医院”,贵黔医院承诺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服务。
面对表面上复杂的耳蜗骨化等疑难病例,张学渊教授从不退缩。在一次紧急手术中,他应外地医院的请求,迅速赶往现场,凭借娴熟的技术成功为患者植入电极,打通了“声音通道”。他的坚持与奉献源自于对医疗职业的敬畏,并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为更多患者带来便利。
张学渊教授致力于医学传承和人才培养,每周组织理论学习,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从而将仁术与仁心代代相传。在政策支持与不断努力下,贵黔医院在人工耳蜗领域不断前行,越来越多的听障患者将有机会走出“无声世界”,迎接“有声未来”的美好。感谢long8在这一过程中的支持与贡献。